飞去来器——OCAT双年展·2021 | 刘昕:艺术家需要跟观众有生命痕迹的重合
在“飞去来器——OCAT双年展·2021”接下来的展期里,我们聚焦艺术家,通过对参展作品的深度解读,延伸至艺术家的工作方法、思考的脉络、兴趣与态度、多重身份等围绕创作形成的自我,为展览现场打开一个更多维的景观。
本期,我们邀请到了参展艺术家刘昕,围绕参展作品《脱离》和《挖掘未来-妊神星》和我们展开对话。创作中,刘昕通过科技抵达外太空,获得有别于日常的尺度和视角,以此回望自身,同时反思人类主体性、技术哲学等问题。《脱离》和《挖掘未来-妊神星》都包含了真实的太空探索任务,以及返回地球后的延续性思考。穿插其间的虚构情节和诗意想象,则铺设了一条进入的通道,让观者重新感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。
刘昕《脱离》《挖掘未来-妊神星》
▲ 刘昕:《脱离》是我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创作的作品,制作时间非常长。它由三部分组成,包括作为真实发生的事件和表演,我设计了机械装置EBIFA,将我的智齿放入其中,它们就像是我的替身,一同进入了太空。第二部分是双屏影像作品,采取双屏的形式是希望作品介乎于现实和梦幻之间。机械装置被火箭运载发射的纪实镜头,和我在水中及德克萨斯沙漠里模拟失重状态的表演交织在一起,同时呈现。第三部分就是VR体验。
▲ 刘昕:作品最初是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,如果你身体的一部分,或是你的一部分离开了你,进入到它自己的历程当中,是否意味着可以替代你,或者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呢?智齿原是身体的一部分,当它从身体脱离出去,既成了独立物,又蕴涵着人体的许多信息,包括可用于身份鉴别的DNA。在思考这个问题时,类似于思考女性生育的过程,婴儿出生后便不再属于母体;也好比人类的太空探索,我们可能是选择一部分人代替人类进入太空,这些是个体和集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常面对的问题。
▲ 刘昕:所谓的“远方”不只是距离,我可以从新疆到纽约求学、工作,保留着家乡的记忆,在历程中不断发生变化,也可以从纽约到更远的外太空,区别不在于距离,“远方”意味着各种不同的可能。
▲ 刘昕:就自身的创作和科研体验而言,二者是相辅相成的。创作的灵感和刺激永远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,科研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我的科研对于创作而言,就像是采风,如果不深入到这一系统中去,作品的呈现和所表达的主题间会有隔阂。
▲ 刘昕:我喜欢的作品,是能让我从现实的生活、日常的柴米油盐当中脱离出来,有一些其他维度的感受和体验的。艺术触动人的那一刻,也许是你以往的经历被这一刻拉扯进来,让你对时间的、生命的感知发生了一点点变化。
很多人会说我的作品不是艺术作品,我觉得得看缘分。很多时候作品是挑观众的,并非与艺术修养相关,而是艺术家需要跟观众有一些生命痕迹的重合,观众个体的经历恰好与作品里的某样东西产生了连接,是这种连接本身产生了艺术。
▲ 刘昕:这是和艺术家露西娅·蒙吉(Lucia Monge)合作创作的作品。太空常给人以复杂、遥远的印象,我们想由一个相对日常的话题引入。露西娅来自秘鲁,盛产世界第五大重要粮食作物土豆的地方。说起土豆,大家基本都能发表一些见解,我们于是以土豆作为讨论的切口,对太空、科技了解甚微的观众也可以通过土豆跟我们进行对话。
▲ 刘昕:创作《脱离》时,我试图处理的都是非常个人的问题——科技发展之下,如果人类离开地球,在宇宙这样一个更大的尺度下生存发展,我作为一位艺术家、科研工作者的反应和思考。疫情之后,我更感兴趣的不是个人的生命体,而是大家作为群体如何合作、交流。于是我的创作当中有了更多其他人,更多关于社会、社群的思考。我像是其间的一位观察者,不再作为表演者站在作品中心,这也让我在作品中的身份有了更多可能性。
《挖掘未来-妊神星》是我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社群为中心的工作和项目。在美国,我和露西娅一起在高中学校里组织艺术工作坊,跟学生们一起畅想土豆去到外太空后的使命和命运。在作品中成功种植的土豆,也被传递给其他艺术家进行新的创作。疫情之后,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一个承载物,让更多的人加入创作,作品本身也像社群一般生长。
▲ 刘昕:关于太空的创作不应是科技崇拜,而是落在人身上,回归对人类命运、自我位置的思考。我最初的创作方向与自我认知有关,太空是自我认知里最有意思的大背景之一,它像镜子,让我在创作中更多地看到自己。反过来,科技、艺术尽管思维方式和知识架构相异,但都是叙事的一种,跟科幻小说、电影等大众文化一样,为太空探索奠定了各种可能性的叙事方向。
▲ 刘昕:两件作品里所谓的主角,在整个展览空间中,其实都是一个小小的点。VR影像《脱离》最后的画面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牙齿,土豆种子从土壤里发出的也是一棵小小的嫩芽。这让人联想到,当视角离开太阳系回望,地球在太空尺度之下的存在,也不过是一粒像素,一个小小的点。
二者独立叙事,又出现了微妙的呼应。就像“飞去来器”,有十个独立叙事的单元,在大展之下生发出很多小的可能性。而展览整体呈现出的某些共性和趋势,又让彼此呼应。
关于艺术家
刘昕(1991年生于新疆,中国)是一位艺术家和工程师,作品形式包含表演,器械,装置,科学实验和学术论文。在她的实践里,体验亦实验 —— 在后形而上的世界里,测量个体,社会和技术之间的距离和张力。她最近的研究集中在:垂直空间,地外探索和宇宙代谢。
刘昕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的艺术策展人,也是纽约新美术馆与Onassis基金会联合创办的ONX studio以及世贸大厦Silver Arts Project成员。2019秋季起,她作为SETI驻地艺术家进行对于水体的极地研究。她曾获得2021年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,X美术馆三年展奖,福布斯30 under 30 (亚洲区及中国区),欧洲人工智能协会与奥地利电子艺术节首届合作奖金(Europ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 Residency Award),纽约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的Van Lier奖金,圣丹斯新前沿故事实验室奖金(Sundance New Frontiers Story Lab, SXSW交互创新奖,FastCoDesign和Core77奖项,入围华宇青年奖决赛, Creative Capital On Our Radar项目。作为驻地艺术家,曾在纽约皇后美术馆、新美术馆New INC、剧场导演罗伯特.威尔逊的水磨坊中心、Pioneer Works 驻地项目等进行创作。
她的作品曾在香港M+美术馆(2021),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(2021),奥地利电子艺术节(2017-2020),余德耀美术馆(2020),圣丹斯电影节(2017,2020),翠贝卡电影节(2017),波士顿美术馆(2016,2017),北京民生美术馆(2017.2018),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(2018),OCAT深圳、北京、上海等机构展出,并在诸多美国计算机协会(ACM)会议及其他学术会议发表。她现任LACMA Art+Tech Lab顾问,并在Strelka Inistitue的Terraforming项目担任教职。她曾在微软研究院(纽约、亚洲北京),谷歌先进技术部门(Google ATAP)工作。
刘昕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,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,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。
(上下滑动查看文字)
采访、编辑 | 田露思
正在展出
展期:2021年12月19日 - 2022年5月22日地点:OCAT深圳馆、华·美术馆、华侨城生态广场
*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变化,为切实保障广大市民观众健康和安全,OCAT深圳馆、华·美术馆自2022年2月28日起将暂停对外开放,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,给您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
相关链接:☞“飞去来器——OCAT双年展·2021”在深圳华侨城启幕☞ [ OCAT 双年展 ] 十个展览单元详解 ☞ “飞去来器——OCAT双年展·2021”|“女娲极乐园”单元作品介绍☞ “飞去来器——OCAT双年展·2021”联合策展人韩馨逸:女娲神话里,凝结了古往今来的倾诉欲
参观信息
开馆时间:10:00-17:30(逢周一闭馆,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)免费开放地址: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网站:www.ocat.org.cn微信:OCAT深圳馆(ID: OCATShenzhen)微博:@OCAT深圳馆电话:0755–26915007 / 26915100 邮箱:info@ocat.org.cn
---------点击关注,走进OCAT深圳馆